close

地球有70%的面積被海洋所涵蓋

而人類終其一生有多少人能夠真正親見海洋?

小時候,記得爸媽都會在假日時帶著我們去海邊遊玩

我們小朋友們就在海邊的海膽池游來游去

爸爸就跟好友們潛水去。

從小接觸水,也不害怕水,長大很喜歡往游泳池跑

最近一個契機讓我開始學習潛水

挑選學習地點的方式就不說了,以免有打廣告之嫌,呵呵。

趁法文一期結束與一期開始的空檔,

我報了open water初階潛水班,

一般最基礎的休閒潛水所必須持有的證照(open water開放水域)。

整個課程有4次學科(最後1次是考試),2天泳池術科練習,2次海洋實習

課程共2周,目前上完第1周,已經經過了2次學科,1次泳池術科練習,1次海洋實習。

學科的部份,比較重要的就是要計算有關身體的餘氮量,另外就是初步介紹裝備的使用方法。

潛水裝備分為輕裝與重裝,

輕裝包括目鏡+呼吸管,蛙鞋,手套,防寒衣,配重帶。除了配重帶之外就是浮潛的裝備。

配重帶,簡單的說就是把鉛塊綁在腰上,才下潛的了哪。一般初學者都適用體重的1/10做為配重

待對技巧熟練以後,就可以慢慢的減輕配重,聽說終極目標是不需配重(感覺好難)

這是我爸留下來的配重帶,年紀可能跟我差不多老

配重帶.JPG 

重裝包括氣瓶,BC。

BC的長相是一件背心樣,然後是高科技的背心哪。潛水者的生命就靠它了。

它有跟氣瓶連接的充排氣閥,可將氣充到BC中,而氣瓶,也是固定在BC上,再整個兒穿起來。

我家沒有BC,不知是我爸沒買還是被我媽丟了什麼的,但氣瓶還留著呢。

以下就是老老氣瓶照。這是我爸的氣瓶,可能有20-30年之久了,跟現在使用的氣瓶可能也不完全相同

氣瓶正面外觀.JPG 

初次真正穿上裝備是在泳池的術科練習,之前都對"重裝"到底有多重沒什麼太大的概念

對防寒衣有多難穿也沒什麼概念。

在游泳池穿防寒衣時,實在是很好笑,就見到所有同期的學員(包括我)

滿頭大汗的在穿防寒衣,那個樣子你就想像所有的人都在你面前穿絲襪那個模樣

著好輕裝後,先(不含配重帶)下水,作一些簡單的動作練習,像是呼吸管排水,踢蛙鞋的方法等等。

之後再上來著重裝(這真的他X的重,只有這句可以說出我的心情)光是背上來就要很大的力氣

也許我還不夠熟悉那個技巧吧。這時就覺得男女生真的有很大的差異,尤其像我的潛伴是一個身高192cm的大男生,

足足高我36cm,力氣十足,會不會太過份~~~每次遇到超高人類我都懷疑為什麼我們是同一種生物。

為什麼我有時連瓶蓋都打不開

咬調節器,實在是很新鮮,平常用鼻子呼吸慣了,用嘴呼吸偶而還是會一下子忘記,就覺得怎麼都沒氣。

設計也很奇妙,只要不吸就不會跑氣出來,但輕輕吸就可以吸出空氣。

在水中練習的動作包括面鏡排水,調節器尋回第1種,調節器尋回第2種,最後有耳壓平衡,中性浮力,立泳,

還有下水的方法2種(邁步入水與背滾式入水)

耳壓平衡就是必須在下潛的過程中,不斷的捏鼻子鼓氣,或者吞口水,將內外壓力平衡,不然耳朵會痛,嚴重的話會耳膜破裂。

而在泳池深池(3公尺)練習的時候,我就覺得不是很好平衡了,下去一點點就覺得不行,沒做好平衡要再浮上去一點。

而中性浮力也是,中性浮力士紙必須將身體的浮力狀態利用BC與肺部的氣體,來調整到與水一樣。

超難的,一直搞不清楚自己有沒有做好中性浮力。

泳池的術科,因為我經常往游泳池跑,自認水性還蠻好的,

除了上述的耳壓平衡與中性浮力還要多練習之外,其他我都覺得還蠻駕輕就熟。

在水裡有趣的是,因為水中傳播聲音比空氣快上4倍,所以在教練用敲氣瓶的方式叫我們注意他時,

比較無法從聲音來判斷方位(可能是比較近吧),若不是因為教練在我正前方敲,我還真不知道往哪找才對。

而咬著調節器入水,水中聽不見岸上的聲音,但氣泡波波波上升像是另一種天然的音樂,有著音調的高低起伏

非常特別新奇

整個課程最大的困難點,就是重裝有沒有那麼重!!!

結束泳池課程要卸下重裝時,我還倒在地上像一隻烏龜翻不回來,還要靠教練拉我ㄧ把,實在是超好笑的。

當時對隔天的開放水域實習(open water),抱著滿滿的好奇心,除了對往東北角龍洞灣的路上怕暈車之外,

其他倒是沒有多大的擔心。

沒想到,情況完全不是自己想像中的這樣...

(下回待續,抱歉這回沒啥圖,哈哈。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n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